证券时报记者韩忠楠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获悉,安徽省县域首只新能源产业专项基金――中安新能源基金在安徽肥西注册成立。该基金总规模10亿元,重点投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产业链核心配套企业。此外,芜湖、滁州也于近期先后成立产业基金投向新能源产业上下游。
这是安徽省明确将新能源作为“首位产业”后,各地在投上发力的最新进展。今年6月,安徽省召开了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会议首次明确新能源为安徽的首位产业。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强调,在全省上下奋力营造打造“首位产业”的良好氛围,推动全省产业尽快迈上万亿级新台阶。
随后的8月,安徽再次召开全省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工作推进会,提出加快建设新能源强省。会上,安徽省省长王清宪表示,要把握安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着力抓机遇、扬优势、锻长板、补短板,不断取得打造“首位产业”的新进展。他强调,安徽全省要更加扎实有效推进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任务落细落实,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加快打造一流产业生态,不断提升安徽省新能源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安徽省的产业发展速度快,不仅让国内市场瞩目,也吸引了诸多外企业加大投布局。按照安徽省的规划,到2025年,安徽省将打造万亿级别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安徽省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底气何在?为完成上述目标,安徽省将采取哪些新的战略布局?是近期行业内高度关注的热点。
把握窗口期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经历萌芽期、快速发展期以及淘汰成长期、成熟期四个阶段,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我国新能源正步入淘汰成长期的关键点,行业洗牌正在加速,市场集中度明显提升。
有预测显示,该洗牌期预计在2025年-2030年基本完成。对于产业链上的企业,需要把握产业发展窗口机遇,顺势壮大自身规模;而对于支持企业发展、扶持产业集群壮大的政府部门,则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帮助产业补短板、扬优势。
在这方面,安徽全省实现了领跑。以合肥市为例,当地已培育并引进了包括大众、比亚迪、蔚来、江淮、长安、安凯客在内的6整企业,集聚了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巨一科技等500多配套企业。
数据显示,2022年,合肥市新能源产量25.5万辆,同比增长133%,全产业链产值达1200亿元。今年前5个月,合肥市新能源产量23万辆、同比增长4倍多。
合肥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整产能超300万辆,力争到2027年产业规模迈上“万亿级”,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都。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在产业链的投入,不仅体现在具体的产业生态建设层面,还体现在合肥精准的投眼光和策略方面。
从“押宝”不被外界看好的京东方,到“投注”长鑫存储发力芯片产业,再到投处于低谷期的蔚来……近年来,安徽合肥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投,带动了当地面板、半导体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全面崛起,也赢得了“最强VC城”的美誉。
今年7月,大众集团加码在合肥的投,再度证明了当地营商环境优渥,投引力强。实际上,合肥的发展,只是安徽全省在产业链上谋篇布局的缩影。
公开数据显示,近3年来,安徽产量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速。2022年全年,全省产量174.7万辆,同比增长17.4%;新能源产量52.7万辆,同比增长108%。及新能源总量均居全国第7,产量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今年上半年,安徽全省产量102.6万辆,增长43.6%,占全国的7.7%。其中,新能源产量34.2万辆,增长87.8%,占全国的9%。
安徽省所以在新能源产业能够不断取得突破,得益于全省在顶层设计上的前瞻与聚焦。据悉,安徽省在这场新能源的“卡位赛”中为自身制定了较高的目标战略。
安徽“十四五”产业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安徽省打造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全省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省内企业生产规模超过300万辆。
而根据安徽省最新发布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产业生态建设方案》,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已更新为“产量达410万辆,新能源占比达50%”。由此可见,在推进本省产业全面转型的道路上,安徽省已经吹响了“冲锋号”。
促进产融结合
安徽省对于产业的支持,不仅体现在产业协同生态建设方面,还体现在充分借助本市场力量推动产融结合方面。
据悉,为支持全省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安徽省通过“股债并举”的方式,强化了当地的本支持。
目前,安徽全辖区共有16产业链相关的上市公司,涵盖了整制造、电池、规级芯片、零部件等全产业链。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安徽省产业链上市公司再融额达到129.84亿元,发行债券融达到32.67亿元,有效助力了当地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链完备。
下一步,安徽省还将继续鼓励产业链相关企业用好本市场再融工具,优化产结构,进而提高行业竞争力。
此外,安徽省还充分发挥基金撬动和激活产业,由省政府牵头组建了超千亿的产业链投基金,设立专项并购子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以加速技术、人才和产业集聚。今年4月,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出额为120亿元,后续还将通过设立子基金及直投方式,形成约400亿元的母子基金群。
安徽证监局相关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道,上市公司是地区经济龙头,也是区域内其他企业的标杆,鼓励上市公司发挥示范带头引领功能和产业集群效应,可以吸引到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支持安徽经济发展。
民生证券分析师邵将认为,安徽产业集群布局完善,政府执行力度强,产业链联动优势突出,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安徽省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为世界工业的重要腹地。
补链强链
今年以来,外企加速在中国市场布局,从宝马集团宣布要持续扩大在华投,到大众集团确定在安徽合肥建立电动智能网联研发、创新和采购中心……这一系列的动作,无不彰显着中国市场对外企的吸引力。
有业内人士指出,外企看中的不仅是中国庞大的市场空间,更是中国产业在智能新能源产业链上的成熟基础和先进技术。
目前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已完成了全产业链布局,从零部件,到电机、电控、电池,再到机系统,中国本土企业均具备显著优势。
如何在既有优势上更进一步?如何在促进中国新能源品牌崛起的过程中,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完备和自主可控?这非常考验政府的决策施政。
在这方面,合肥市较早看到了构建新能源产业生态圈的价值。今年7月初,合肥市举行了产业融合对接会产业链专场活动。据悉,这场对接会吸引了产业链40企业参与,参与企业通过集中探讨和源对接,有助于破解各自在新能源产业链布局上遇到的难题。
不止于此,在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链层面,合肥市还出台了一系列增强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政策。据悉,目前合肥市正在全面实施整、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加快建设新能源发展引领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都,2023年整产量有望接近100万辆。
合肥外,还有芜湖。目前,芜湖市已将新能源定义为举全市力高质量发展的首位产业。日前,芜湖市委书记宁波在出席安徽省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工作推进会议时提到,芜湖要坚决挺起全省世界级万亿产业版图的半壁江山。
从安徽全省来看,在构建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方面,安徽全省也做足了准备。据悉,近年来,安徽加快整、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发展,产业链条布局完整。目前,安徽省拥有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1100余,已形成合肥、芜湖“双核”驱动,宣城、安庆、马鞍山、阜阳、淮南、六安、滁州、蚌埠等市多点联动的特色产业集群,促成了整与零部件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近地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据悉,未来安徽将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产品攻关项目,构建“合肥―芜湖”双核联动、多点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协同打造长三角产业链生态,加快建设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具体来说,安徽省特别提出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产业“双招双引”实施方案,到2025年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要超过70%,并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零部件企业集团,孵化或引进一批行业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
为此,安徽省在财政金准备上也进行了提前布局。按照规划,未来5年,安徽还将累计安排200亿元财政金,专项用于产业生态建设。将设立超1000亿元的产业链投基金,致力于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东亚前海证券分析师表示,安徽省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出台了系列政策促进安徽省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从供给端保障了企业的积极性,省内整以及零部件企业或将迎来业绩加速发展期。
加速充电网络建设
发展新能源产业,不仅要依靠产业链的集群效应,也需要依托基础设施的同步配套。
以合肥市为例,近年来合肥市努力打造“政府引导、统一监管、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公共充电网络。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合肥市已建成各类充电设施8.48万个,初步形成了市区2公里充电服务圈,日均可满足约21万辆新能源充电需求。
此外,合肥不仅在城市范围内积极优化充电基础设施的布局,也加大了充电网络在农村的建设。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仅合肥供电公司就投了3.4亿元实施农网升级改造,通过进一步增加农村地区电力容量、提升供电可靠性的措施,为新能源充电设施布局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结合合肥乡镇地区新能源充电需求特点,国网合肥供电公司也自2022年起逐步打造“小规模、广布点、连成线”的乡村充电网络。
实际上,合肥在充电网络上的布局,只是安徽全省在新能源充换电网络布局的一块版图。今年6月,安徽省发改委、安徽省能源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各市要按照加快实现适宜使用新能源的地区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的要求;城市建成区新建住宅停位配建充电基础设施比例不低于30%。
实际上,当前,安徽省已经全面启动市、县、乡三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计划2024年完成75%覆盖,2025年基本完成全覆盖,力争实现充换电基础设施全省“一张网”,打造新能源出行“友好省份”。